|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发布日期:2014-11-04 阅读次数:2738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郑海辉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巨大的冲击。 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称之为心智成熟?我想首先应做到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的积淀。“教师的教育能力,乃是一种心灵生活的能力。”学习积累,是激活教师心灵生活的不二途径。特别是在这知识日新月异的年代,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们才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教育活动,我们才不会被抛在时代列车之后,在教育之路上不陷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一个成熟的教师还应是严格而不失宽容的。记得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指出:倘若我们的观点遭到猛烈的抨击,我们的行为遭到别人的非议,我们仍然能够从容面对,并能反身而诚,而不是气急败坏,甚至暴跳如雷,那么,我们就有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气质,那就是宽容。我们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们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我们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我们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我们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2014.7
|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