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在线 > 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核心作用显著 > 组织建设 > 党组织建设

学习十九大 畅谈心体会:位育实验学校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收听“学习同心圆”党课感受

发布日期:2017-11-28      阅读次数:2017-11-28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党校十九人宣讲十九大精神”宣讲基层支部感言表


单位: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第七期听讲感言(11/16):

周泱泱:报告中提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根据自己的工作具体落实于行动中。本课程围绕“新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南”、“新方略是一个逻辑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三大板块,向我们诠释如何做一名新时代下的党员。

柴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讲话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主题,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踏实肯干,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八期听讲感言(11/17)

郦敏: 听了周东华教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   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进行分析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程琦: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主要是对党的十九大的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讲述了中国发展的新战略规划;第二讲述了中国近代的第三次伟大飞跃;第三讲述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主要介绍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两步战略以及新发展战略的历史意义和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立足自己的岗位,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第九期听讲感言(11/18)

李樱佳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个前后接续的奋斗历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相信在党的带领下,能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期待和信心,也对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和信心。

龚玮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第十期听讲感言(11/19)

张燕 :官教授向我们详细阐述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上提出的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意义,内涵,路径。习书记提出“五个世界”的概念,以“文明”为核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大背景下也更明确了一名党员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效应,为每一方面的贡献小力量,汇聚大力量。

郑海辉: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不只包括大国共商、共建、共享,还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还”,就是归还,恢复。面向万里河山的“还”,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从向大自然进军到还大自然以宁静,进退变换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还给自然,还给人民,留给子孙万代,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还”还代表了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回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东方智慧融合的“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贡献。

第十一期听讲感言(11/20)

柴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责任,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当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努力。

胡培培:

胡培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发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②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要认同和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进行对外文化的学习交流、借鉴;汲取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位育实验第二党小组党员学习中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长乐路455号 电话:021-54046753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