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课 计划经济发布日期:2013-05-14 阅读次数:2011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第23课 计划经济 位育实验学校 周莉 2011.6.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合理分配商品而采取的措施。 知道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成就;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票证的资料进行介绍和展示,设计相关教学情境和活动,学生感悟到票证是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物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为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问题,合理配置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2)收集整理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了解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意义。学生基本获得整理归纳史料,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发展。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字资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实例中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整理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票证存在的必要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与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非常大,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首先,为了能够让教学过程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将教材的顺序 “社会主义改造——五年计划——票证”改为“票证——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 这不是简单的调整,而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活动的特点,由生活中鲜活的事例“票证”引入课题,并设计活动请学生扮演70年代“妈妈”的角色,体会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生活的不易。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距离。 “一五计划”的教学中,请学生按小组整理“一五计划”成就,并将结果进行展示。同时请同学分析“一五计划”成就的特点和工业布局上的特征,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相关内容,主要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此内容仅仅要求学生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将搜集的票证进行交流展示。(小组派代表将票证图片贴于黑板上) 2、情景模拟: (1)要过年了,妈妈要购置年货,她需要哪些票证? 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将需要的票证选出,贴于黑板一侧) (2)出示三转一响的图片和资料,请同学将三转一响的价格和当时的工资做对比。 80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798元(平均月66.5元) ——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记·1982年(http://www.people.com.cn) 同时与现在的工资和物价相比,体会社会发展的迅速。 3、请同学思考:为什么以前的家庭生活都离不开各种票证? 生产落后,物资匮乏,生活艰难,…… 4、教师小结: 票证是建国初期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合理分配商品,实行的配给制度。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在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因而,老百姓的生活也与名目繁多的票证紧密联系起来,民众的生活添上了浓烈的计划色彩。 5、课题:计划经济 票证——统购统销,计划供应。 6、过渡: 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同学思考:当时国家亟需发展的部门是哪个部门?对此,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教师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简单介绍。 2、请同学根据示意图,按小组进行活动: 对一五计划的成就进行归类,进行展示。 3、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 部门:重视重工业、能源工业和基础建设,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布局:着重在东北地区(与苏联关系密切,东北的工业基础较好;蒋介石台湾国民政府可能威胁东南沿海。) 4、一五计划的意义: 5、教师小结过渡: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除了依靠广大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还需要各个生产部门和各行业的相互协作。 大量的工厂、油田、铁路建设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和生活物资生产资料,但由于一五计划忽视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了很大的困难和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出示资料: 资料(1):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部分新情况。 土改——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由于生产水平落后,遭遇天灾人祸后出现各种衰退情况。 学生思考:农村的这些问题显然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资料(2):1953年4月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节录)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 资料(3):1953年4月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节录) 学生分析依靠农民个人和家庭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力量,走合作的道路。 引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社会主义改造 1、观察课本内图片,体会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的心情。 农村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取酬的互助组、生产合作初级社,逐步发展到土地集体所有的高级社,到1956年底,全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手工业合作化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者的概念稍加说明——“手艺人”) 1956年底,手工业合作社(组)约十万个,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人数达603.9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教师说明: 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出示资料:《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节选 (2)学生体会归纳: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是吞没,而是实行和平赎买,保障资本家的利益,同时也能保证社会生产稳步进行,激发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发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荣毅仁的资料,民族资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4、请学生思考: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什么影响? “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为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 四、小结: 1、提出问题:(主要目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呼应导入部分) 1953年——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建设高潮阶段,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不用票证了? 板书设计: 计划经济 票 证 计划分配,统购统销 第一个五年计划 改善工业布局形成高度集中统一 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