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学 一 得发布日期:2005-01-06 阅读次数:1306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在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必然不断深入。国家“二期课改”的精神早就确定。在提倡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走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工作在学校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明白:在现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中,什么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才能提高被教育者的“素质”?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家知道,人的“素质”是包含多方面的,有知识、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而这些“素质”,不是与生具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和改变的。这就需要教育,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思考的更多的是怎样通过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更多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总存在很大的距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感觉到,在普通公立学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年级越高,学生之间的差异越大,学生中厌倦学习的情绪越严重。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的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最近文汇报刊登的关于英国小学教育现状的报道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一方面强调要开展素质教育,要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地以学生的成绩施压。虽然不公布学校之间的排名,但还是排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对一些学校,特别是对“民办学校”招生的特殊政策。给普通的公办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压力最终将传达到教师身上。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必然向再把压力转向学生。一次次的测验、考试,使一些学生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在我接触过的学习困难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受伤”,而没有及时治愈的。致使这些学生从小就对上学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再加上我们没有及时的疏导,于是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和能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分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广大教师一直在动脑筋想办法,化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可是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厌倦的情绪下学习,效率必然是低下的。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其具有抽象性较高的学科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主动思考,主动探求,主动记忆。所以,学习的兴趣起着关键作用。据此,我以为,要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提高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受伤”,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逐渐把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兴趣。知识的学习是要厚积薄发的。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然而,我们现行的课程和教材都是很理想化的,(至少初中数学的教材及课程安排是这样)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上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必须有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这样,学生在上完课以后,就必须及时地复习消化,稍一疏忽或者发生一些以外,就会在测验(考试)中尝到失败的滋味。更不要说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了。长此以往,分化自然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我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在分数和进度的压力下,教师对补差和提高难以把握孰轻孰重。特别是在分化严重的高年级中,更难把握(测验、考试)的标准。然而,每一阶段的测验或考试起着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试题过难,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如果试题简单了,又会担心质量不高。对此,我以为,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是主要的。只要我们根据大纲要求,以课本为依据,以基础为标准,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目标。长期训练,学生会在扎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有所提高的。 当前,“二期课改”正在深入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所以,在生源不理想的公立学校,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确定测验和考试的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应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和消化。特别是数学学科,对于抽象概念的应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