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统计>个案发布日期:2005-05-23 阅读次数:1338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统 计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60 教学目标: 1、会自己获取的信息正确填写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作用。 3、在统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合作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绘制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看懂统计图表,绘制统计图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提问、激趣,让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 师:小朋友,你喜欢过生日吗? 师:我也喜欢过生日,我的生日是9月份的,小朋友你们的生日是几月份的? …… 师:哟,这么多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生日,可是老师记不住哪个月份的生日人数到底是多少人,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 2、讨论,想办法、提建议。 (这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想办法、提建议。当学生讲到可行性办法时,如:“老师你说几月份,就请几月份生日的人举手,然后把人数记下来;”“老师你可以画张表格,把每月人数填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对呀!这个办法真好。老师已画好了一张表格(出示表格),请大家用举手的方法统计每月生日人数,由数学课代表负责统计。 二、尝试探究,体验新知 1、学生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填表。 2、学生绘制统计图。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看了这张表,老师对小朋友的生日情况清楚了。除了用表进行统计外,还可以把它画成图呢。(出示统计图) (1)看一看,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横轴、纵轴) 师:观察这张图,你看懂了什么?(允许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交流。) (2)议一议:怎样画统计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画法) 师:画条形统计图可以涂颜色、也可以画网格,还可以画斜线。 (3)画一画:两人合作画统计图。 师:现在你们能把表中的人数画成条形统计图吗?请试试。 (生画图、师巡视;展示、交流。) (4)说一说:哪个月的人数最多?哪个月的人数最少? (5)比一比: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异同。 4、归纳统计方法、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统计我们班中同学每月生日人数的? 师:对,这就是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三、深化探究——整合拓展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会用统计的方法知道了自己班内小朋友每月生日情况,你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去帮助小胖,把小胖班级每月生日人数统计出来好吗? 1、学生独立完成p60主体图。 具体要求: (1)填一填,把小胖班级每月生日人数填在表内。 (2)画一画,将每月生日人数画成条形图。 (3)说一说,说统计的作用。 。 2、判断、分析小丁丁“水果调查”统计 (1)媒体出示不完整统计图。 师:这是什么?是统计图吗?为什么不像统计图? (2)小丁丁说(录音),这是我搞的生活小调查——我们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统计。 师:他缺了那些条件? (3)填上水果和要求。 师:现在的统计图完整了吗?为什么? (4)学生在统计图上标出数字。 (5)出示小丁丁的水果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人数不符,那怎么办? (6) 学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师:为什么统计图上的数改为2?改为5 可以吗? 师:小朋友,通过对小丁丁统计图的判断,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统计时关键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统计》这堂课教材提供了两个内容:1、小胖班级每月生日人数统计:它通过一组组(每月)生日画面,让学生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填表、画统计图。 2、小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统计:这一内容,通过调查班里每位同学爱吃水果的人数统计进行填表、画图,然后进行比较、提问题。 教材选取的例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且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材的设想是新颖的、可取的,但是教材提供的信息毕竟是预设的、静止的,它缺乏活力,缺乏挑战性。《新课表》要求教师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对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有机整合。 低龄儿童的特点:好奇好动;他们喜欢“现实”的,富有“立体感”的,具有“生命力” 的信息。因此,将《统计》这个主题设计为一系列的活动场景:创设情景——感受新知;尝试探究——体验新知;深化探究——整合拓展新知三大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最后的深化拓展,都采用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产生统计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地学、积极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目标。 第一环节:选取现实生活实例(学生生日),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迎合学生好奇好动心理,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其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想办法、提建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态建构统计思想。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课代表负责,全班参与,统计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由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分类、填表,让学生体验、感受统计思想,且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重点引导学生看懂统计表,然后让学生讲出:a、图下面1月到12 月表示月份;b、竖的(纵轴)上面括号里写着人,表示统计的是人数; c,竖的格子旁边写着0、1、2、3、4、5、6,表示1格1人,有几人就画几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且通过“议、画、说、比”一些列活动为学生建立统计思想和构建数学模型。第三层次:归纳统计方法。 第三环节:将统计知识整合拓展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在经历“动态 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 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 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 二层次:判断、分析小丁丁“水果调查”统计,是一个逆向题,对一年级学生来 说有一定难度,这里让学生必须牢记三点。一是回忆统计图的必要条件;二是锻 炼思维。当媒体出示水果,学生却不知道这些水果应放在那个条形图的下面,而 是要通过思索、分析、推理才能得出结论。三是辨别正误,拓展知识。学生经过 头脑运动找到各种水果所对应的条形统计图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统计表和 统计图人数不符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了争议。这时,教师及时安排了讨 论,让他们通过合作、思考、争鸣来解决问题,解决“以一当二”或“以一当五” 的难点,培养学生审题、分析、判断、推理力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整堂课希望能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带任何拘束与师、与生自由交换意见,坦率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究与交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