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科研

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教案

发布日期:2005-05-24      阅读次数:1133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学校:上海市长乐学校

执教:任李

课题:初中音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教时:第一教时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优秀作品,了解贺绿汀的生平以及成就,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文化成就。

2、 通过演唱并创编《游击队歌》,充分感受作品活泼轻快的音乐特点和游击队员昂扬的斗志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完整有表情有节奏的唱好《游击队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创编

2、 领悟革命的斗志与精神

 

 

三、   教具准备

钢琴,电子琴,各种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

知识交流:

本环节进行知识交流,教师收集近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音乐家在国际乐坛所获得的殊荣,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现代的音乐文化成就,并为欣赏部分打下铺垫。

 

2、 欣赏:《牧童短笛》

1〉、听音乐片段,交流感受。

2〉欣赏动画片段,了解作品意境。

3〉完整欣赏,感受乐段的对比,简单了解什么是乐段?

4〉了解贺绿汀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人文知识。

使学生感受由西洋乐器创作的中国作品的精致与生动,并能从中了解到有关作品和作品的人文知识。

 

3、 歌唱《游击队歌》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2〉欣赏:《游击队歌》

3〉模唱与节奏

4〉歌曲处理以及加工——弱起

5〉完整演唱

本环节是一个真实的歌唱学习的体验,注重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4、 编创活动:《游击队歌》

〈1〉  分小组进行编创

〈2〉  分小组展现以及师生评价

〈3〉 综合表演

完整地歌唱,选择一种歌唱类型

 

本环节在学生歌唱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表现感受作品。注重学生即兴的创作能力和积极性,不刻意追求表现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5、 小结

课堂语言小结,并布置“音乐音响资料卡”的作业。

本环节是整堂课的归纳,同时为第二课时承上启下作好铺垫,在音乐中结束本堂课。

 

 

 

 

      稿

                                  ——任李

首先我的课题是走进世界的中国“牧童”,也就是说走向世界的中国音乐家——贺绿汀。

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欣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优秀作品,了解贺绿汀的生平以及成就,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文化成就 

2、通过演唱并创编《游击队歌》,充分感受作品活泼轻快的音乐特点和游击队员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整的有表情的唱好《游击队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编。

领悟革命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主要是知识的交流:给出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这一环节是通过学生与教师的知识的交流为接下来欣赏部分打下铺垫。

二、欣赏部分分3部分:

1介绍贺绿汀的生平和成就

2欣赏《牧童短笛》有学生才艺表演,听赏后请学生用各种方式写,画下你的感受,动画片段的欣赏,再全曲的欣赏 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深刻了解,理解作品。

3创作背景的了解并强调作品的特别之处。

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用西洋乐器创作中国作品的精致与生动,并能从中了解有关作品的人文知识

三、歌曲学唱《游击队歌》分2部分

1、通过文字创作背景的介绍,图片影片的播放,三个方面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背景

2、学唱部分:通过听赏 摸唱,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乐曲的初步了解,教师对歌曲的处理和加工,看游击队歌的舞蹈片段,边看边唱 最终达到有表情有节奏的学唱歌曲。

本环节是一个真实的歌曲学唱的体验,一切的资料就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去演唱,投入地唱。

四、拓展部分

——用各种形式对游击队歌进行创编

本环节在学生歌唱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表现感受作品,注重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和积极性,不刻意追求来表现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最后在歌唱中结束本节课

     游击队歌    贺绿汀词曲。作于1937年底。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出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一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刘庄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自这首歌曲初刊于1938年5月出版的《自由中国》第二号,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并采用了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它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作者曾将其编为四部合唱曲。曲调轻快流利,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区,适合于部队行军时边走边唱。据作者自述,这首歌是先写成曲调后再填词的。作者在开始时就定下了明确的创作意图:通过音乐的刻划,反映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音乐与歌词配合得非常协调一致,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紧张愉快的形象跃然谱上。歌曲的节奏以开始两小节的节奏型为主导,进行各种变化发展。歌曲的结构按照起承转合的格式组织,属于有再现的二部曲式。第一、二、四乐句相似,第三乐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旋律、调性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使全曲在统一之中有所变化,群众既易唱易记,又不感到单调乏味,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长乐路455号 电话:021-54046753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