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科研

没病就是健康吗?

发布日期:2005-05-23      阅读次数:2436 次        评论:0 (我要评论)

 



没病就是健康吗?

 

  “无病便是福”,这是多年人来人们所流传的一名老话。“福”,无疑也包含着健康的意思。在生活中,可能也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例如,有人说:“我呼下、睡得着,没有病,身体不是蛮好吗?”也有的年轻人从反面来说明:“我不怎么锻炼,不是也很健康吗?锻炼是老年人闲着没事时进行的活动!”

  这些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有人提出过“第三种状态”的观点,即指人群中有大多数人处于“有病”与“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因某种因素而向另两种状态变化,亦即,在“第三种状态”的人群中,潜伏着不健康的因素。

  人类为了健康地生存并维持生命,必须有三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营养、体息和运动。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三个方面都必需获得最基本的需要量。健康,可以说是这三方面处于平衡状态的外在表现,任何一方面的不平衡,都不能认为是健康。从这个观念上来看,它已比“无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赋以了更深刻的内涵。

  多少年以来,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调整营养、休息、运动这三者的平衡而保持健康并得以生存的。人们为了正常生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诸如走路、处理家务、驱动身体等等,使自己具有最低限度的量和质的运动。

  本世纪中叶开始至70年代初期,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社会阶段。“情报化”、“省力化”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社会发展急剧、人们生活状态日益改善,家用电器及耐用消费品大为普及,十年间的变化远远超出过去的一千年。

  “机械化”和“省力化”极大地简便了人们的工作、家务和各种活动,重体力劳动变成了轻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变成了单一的操作,不少从事体力劳动的工种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家务劳动,一般的日常活动也由于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问世和普及而使大量的普通公民的劳动量大大减少。例如,在日本,煤气、电炊具、电梯、自备汽车等等,彻底地解放了家庭妇女的劳动,自动化带给人们生活以极大的便利。

  然而,与此同时,在颇为民政局而自在的现代化生活中,“慢性运动不足症”已不知不觉地威胁着人们,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难以保持健康和生存所必需的运动。

  “运动不足”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体力下降、机能下降、精神疲倦、心理神经系统障碍增加;体力的下降又导致抵抗民办科技急剧下降。高血压、脑溢血、心脏病、肥胖症等“文明病”发病率增加,19601975年间,上述病症在日本国内的发病率由5%增至14%。另据日本教育部调查,19641970年间,1718岁的青少年表现出体力运动能力严重不足,处于年富力强年龄段的4043岁的男子以及3738岁的女子却出一“未老先衰”的异常现象。

  “文明病”同样严重影响着其他发达国家。在前西德,心脏病和循 环性机能障碍等疾病的死亡率,1958年(40%)比1950年(21%)激增了一倍。美国和欧洲各国,致死比率居首位的是心脏病。

  以上种种事实足以证明人类的健康与运动是紧密相联着的。营养获6得越多,就愈加破坏了营养与运动的平衡。为了有效地调节体内的这种平衡状态,提高人们健康水平,西方国家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人产开展体育运动、健身运动,并把这种活动称之谓“身体平衡运动”。

  联系到本节之首所提出的“没有病就是健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病”这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随羊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环境的变化,也会因为体内的营养、休息、运动三者平衡的失调而诱发疾病的。因此“没有病”并不就是“健康”。

  更值得我们大家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与当年若干发达国家的景竞有不少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实惠。人民收入曾遍增加,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又加速了沿海一带许多大、中城市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省力化”、“机械化”趋向。如上海,三年大发展所带来的新面貌可以说是过去上百年都难以实现的,如今经济步入全面腾飞阶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一大批与改善人民生密切相关的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在此仅举数例:至1991年底,全市公交线路比1978年增加22条(达408条),营运车辆增3579辆;出租车,1978年全市仅有1700辆,1991年底全市已有12300辆,净增10600辆,至1995年年中,全市有助动车20余万辆;家庭煤气普及率,1978年为38.7%,至1995年中已达85%;市内高层建筑,上海从开埠到1980100多年间共建100余幢,而1985年—199410年中,猛增1000多幢。现代化通讯设备普及率也大为提高,电话已从100万门跃至230万门,其中住宅电话140万户,相当于平均每3户有1部电话,腰间挂着BP机者比比皆是。试想,这些现代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哪一样不给每个公民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逛大商店,高层住宅居民,都有自动电梯和电梯代步;市内交通有地铁、高架公路,除公交车外,招手即可乘坐出租车;家中装上电话,许多工作联系、亲友探访都可借助于电话;据19891993年的统计资料,上海居民洗衣机的拥有数(按:指每百户拥有数),城市居民从67台增至76台,农村居民从39台增至54台;彩电拥有数,城市居民从68台增至94台,农村居民从19台增至36台;家用缝韧机拥有数数年来却始终未见增加,这是因为如今自己缝制衣服者已属极少数,不论成年人、青年人都更欣赏现成的时装、成衣;各种电气化、煤气化的新式炊具极为普及,加上超市应有尽有的冷冻食品或半成品副食品,如此等等,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人们的劳动强度比之以往已大幅度地减少、减轻,不少人观看电视都用遥控器选调频道,连起立按键的“举手之劳”也“节省化”了。

  如此看来,前面所说的诸多工业发达国家所曾经历过的“省力化”、“机械化”“自动化”带来的人民体力、体质下降,“文明病”发病率增加等现象可能会在我们中间重演,就不是危言耸听的了!上海《新民晚报》199591以“高血压患病率30年翻一番为题,报道了上海市民高血压患 病率大大增加,中风死亡率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增加了3.2倍和1.8倍的令人震惊的消息。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大家知道,人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的万物之灵,有着非常丰富又极端复杂的内心世界。人体内,既有生理、生化等物质活动,又有情绪、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而精神生活又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表现的,这两种活动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生长老死,健康与疾病,不仅要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受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必须根据这三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外学者近年来又有若干新的提法,主要的有:

  1.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1)自知能力;(2)适应能力;(3)耐受能力;(4)控制能力;(5)注意能力;(6)社交能力;(7)复原能力。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能动地适应环境;(3)热爱人生;(4)情绪稳定;(5)意志健全;(6)行为协调;(7)人际关系适应;(8)反应适度;(9)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10)能面向未来。

  总的说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状况般;心理困难;心理障碍;心理疾病5种不同的程度差异后3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对照上面的论述,我们是否应对”健康“的含义、概念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呢?当然,对每个人来说,生病、衰老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我们能自觉地、能动地从生理上、心理上要求自己尽量接近、达到”健康“的标准,那么不就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推迟和看守缓衰老的过程了吗?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上海市位育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长乐路455号 电话:021-54046753 邮编:200031